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司马光的《五哀诗·屈平》是一首充满文学价值的诗词,通过对屈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这位楚国大夫深沉的同情与怀念。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20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东原老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卒于光山县(今河南光山)之石庄,葬于温县西河镇司马坟村,享年65岁。其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潜虚》等。
诗词原文:《五哀诗屈平》,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创作背景: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然而,在他的笔下,屈原的形象却呈现出一种悲壮而凄凉的美。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司马光深厚的国学素养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五哀诗·屈平》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屈原深切同情与怀念的诗词,也是司马光通过艺术形式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刻反思和评价的重要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