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 洞天

鄞有壶天,景传图画,声著海县。四面攒峰,皆七十二,各在窗中见。祥云拥蔽,飞泉缭绕,咫尺似天涯远。如今向、仙家觅得,挈来十洲东畔。
虚无缥缈,蓬莱方丈,所喜只居隔岸。羽幰垂珠,琼车织翠,长是陪嘉宴。豺狼远迹,风波不作,日月御轮须缓。且衔杯、称贤乐圣,度兹岁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洞天》是宋代词人史浩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浙江鄞县人,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还是一位在政治和教育领域有着显著成就的官员。史浩在宋绍兴十五年进士及第,历任余姚尉、温州教谕等职,后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要职,并曾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与文化成就,其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1. 诗词原文
  • 鄞有壶天,景传图画,声著海县。四面攒峰,皆七十二,各在窗中见。祥云拥蔽,飞泉缭绕,咫尺似天涯远。如今向、仙家觅得,挈来十洲东畔。
  • 虚无缥缈,蓬莱方丈,所喜只居隔岸。羽幰垂珠,琼车织翠,长是陪嘉宴。豺狼远迹,风波不作,日月御轮须缓。且衔杯、称贤乐圣,度兹岁晚。
  1. 诗词赏析
  • 此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洞天景色,通过丰富的意象如“壶天”、“飞泉”展现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景象。词中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 通过描绘仙人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诗人传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生活的渴望。此外,词中也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的经历和感慨,如“豺狼远迹,风波不作,日月御轮须缓”,反映了作者希望社会能够和平稳定的愿望。
  1. 文化影响
  • 史浩的这首《永遇乐·洞天》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趣的作品,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
  • 在中国文化史上,此类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特别是对后来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各类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历史地位
  • 作为宋代词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史浩的《永遇乐·洞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宋词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 通过对《永遇乐·洞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永遇乐·洞天》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展示了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