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所思

淅淅竹下风,活活桥畔水。
萧萧掩柴荆,去去隐君子。
夙夜劳我思,之德洵且美。
瞻彼南山阿,有桂发丛蕊。
奋手折其荣,怀袖香盈只。
愿为灵鹊飞,递声入君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寄所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夜晚时分,寂寞地坐在遥远的地方,感受着清风的吹拂和月色的清冷。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作者皇甫冉,唐朝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五言、七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质朴。皇甫冉的作品多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天高散骑省,月冷建章台。邻笛哀声急,城砧朔气催。芙蓉已委绝,谁复可为媒。
  3. 诗词赏析:诗中的“天高散骑省,月冷建章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夜景,天空高远,月光冷清,给人一种深沉而孤独的感觉。而“邻笛哀声急,城砧朔气催”则通过邻人的笛声和城边的砧声,传达出一种紧张而急促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最后一句“芙蓉已委绝,谁复可为媒”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世界。
  4.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唐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其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文化传承:《寄所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
  6.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寄所思》等古典文学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它们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同时,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秋夜寄所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典诗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才能,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