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辟谋谟远,勤民志虑专。
中身谢轩冕,毕志友林泉。
出祖倾群彦,归来足二贤。
谁令行乐地,容易锁寒烟。
挽鹿伯可郎中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鹿伯可郎中二首》是宋代朱熹的作品。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及文学家,其著作多以哲理性和深邃的思辨见长,在文学方面也有所涉猎和创作。
《挽鹿伯可郎中二首》是朱熹为纪念友人鹿伯可而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通过抒发对鹿伯可一生行踪的怀念与对其去世的哀痛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与知遇之恩的感慨以及对于人生无常和生死离别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朱熹不仅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透露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第一首诗“造辟谋谟远,勤民志虑专”表达了诗人对鹿伯可政治理想与才能的高度肯定。“中身谢轩冕,毕志友林泉”则体现了鹿伯可在政治生涯达到巅峰后选择隐退山林,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洁情操。第二首诗中“畴昔东州路,音书仅一通”描绘了与鹿伯可昔日共事时的亲密关系及其书信往来的稀少,“承颜终未遂,仰德竟何穷”则反映了诗人对鹿伯可生前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和对对方品德的无尽敬仰。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朱熹的这两首诗歌运用了典型的宋代诗词风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简洁的诗句传达复杂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中,“谁令行乐地,容易锁寒烟”一句,既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也暗示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道理。
从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来看,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思想潮流。它们作为文学作品被后世传颂,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挽鹿伯可郎中二首》不仅是朱熹对一位知己好友的深情追忆,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与情感的杰作。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关于生命、友谊与责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