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壁。
闻公结茅地,恍复记畴昔。
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
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
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
寄题九日山廓然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九日山廓然亭》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作品。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在宋代文坛上享有盛誉,尤其是其哲理性和意境性并存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
朱熹的诗歌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困境,朱熹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志向,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信仰的坚持。朱熹的这种精神在《寄题九日山廓然亭》中得到了体现。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朱熹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例如,在《寄题九日山廓然亭》中,“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这两句,通过仰望天空与俯视人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这种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层次和哲学深度。
朱熹的诗歌还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他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这里的“鹤骨双眼碧”不仅形容了老人的外貌特征,也隐喻了其高洁的品质。同时,“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中的意象组合,更是让人联想到了清雅宁静的夜晚,以及桂花飘香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熹的诗歌创作还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寄题九日山廓然亭》中,朱熹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将个人情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来的诗人树立了榜样。
《寄题九日山廓然亭》不仅是朱熹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朱熹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