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光寺

寺藏两山腹,路转百步阴。
登高试病脚,掬冷清烦襟。
败壁龛石刻,岁月不可寻。
唯应查公石,俯仰阅古今。
屋古囷枝柱,摧颓力难任。
何当咄嗟办,嗣彼钟梵音。
兴衰岂关吾,得酒且满斟。
归路有溪月,揽之醒吾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山光寺》是宋代诗人洪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山光寺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山水间的闲适与超脱。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诗人: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子。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授两浙转运司傒办公事。乾道元年(1165),知泉州。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其文学成就丰富,涉猎广泛。
  • 其他作品:除了《游山光寺》,洪迈还创作有《水龙吟·寒食清明都门作》等多首词,并著有《万首唐人绝句》。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感慨为主。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竹围杉径晚风清,又入山光寺里行。一一过僧谈旧事,迟迟绕壁认题名。”
  • 译文:竹围杉径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清新,我再次踏入了山光寺,漫步于其间。每一座寺庙我都经过,与僧侣们聊起往事,缓缓地绕着墙壁寻找那些刻着名字的碑文。
  1. 作品赏析
  • 禅意与自然之美:《游山光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宁静的禅意。诗人用竹林环绕、杉木小径在傍晚时分的清新氛围营造了一种幽静深远的感觉。首句“寺藏两山腹,路转百步阴”更是直接描绘了寺庙深处的景象。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也让人联想到禅宗的修行环境。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寺庙、僧人们以及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尤其是在结尾处,诗人提到“归路有溪月,揽之醒吾心”,显示了他通过自然美景来调节心情,达到心灵净化的目的。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洪迈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文化与艺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与描写成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洪迈在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各地的文化遗迹,包括著名的山光寺。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1. 名家点评
  • 米芾的赏析:米芾在《游山光寺》的诗词作品中提到,该诗描绘了他在游览山光寺时的感受。米芾作为宋代著名书画家,他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眼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轶事典故
  • 历史传说:关于山光寺的一些历史传说也为诗人的创作增添了色彩。例如,曾有僧人在此地留下了许多书法石刻,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这些石刻的存在,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来源。
  1. 作品赏析鉴赏
  • 诗意赏析:《游山光寺》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僧侣的生活状态。诗中的“竹围杉径晚风清”、“一一过僧谈旧事”等句子,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
  • 意思翻译: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风景,更在通过这些景象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游山光寺》不仅是一首充满禅意和自然美的诗歌,也是洪迈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