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

去年中秋雨,野芦凄薄寒。
惊尘暗一方,客枕那得安。
起呼对床笫,揽衣步蹒跚。
握手仰太息,宇宙何时宽。
今年中秋月,并海窥涛澜。
坐看郁蓝天,忽涌白玉盘。
眷言双峰客,倚闾念衣单。
亦复取樽酒,承颜有馀欢。
天涯等牢落,世路方艰难。
且遵秉烛语,毋为泣河叹。
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
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
洲出暗潮落,鬓衰香雾漙。
佳句付惠连,何时解归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诗意的场景。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这一主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以下是一些介绍:

  1. 林清玄《九月很好》:林清玄在《九月很好》中以温柔而爽飒的笔触,描写了中秋月圆时的自然景象。这种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中秋节独有的氛围和情感。

  2. 韩愈《和陈塘乡村教谕吴中丞早秋书事》:韩愈在这篇文章中,生动地描绘了中秋节时南湖上的景致,如“双桨声里双飞燕,无穷无尽是南湖”。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浓厚的节日氛围中。

  3.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远方的思念与期待,同时借中秋之夜寄托了他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

  4. 周作人《月饼》:周作人在散文《月饼》中描述了制作和品尝月饼的情景,以及这些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自然美景,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体会到中秋节的传统韵味,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