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闻变作

烽烟看四起,投袂自提兵。
哀角临风壮,愁云压阵横。
张拳呼杀贼,洒血向孤城。
耿耿丹心在,谁能计死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浏阳闻变作》是北宋诗人朱虙在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述烽烟四起,战乱频发的战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情。

下面将围绕该诗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朱虙,北宋时期溧水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出身,后知潭州浏阳,四年后因杜彦军叛陷城而战死。
  1. 诗歌原文
  • 烽烟看四起,投袂自提兵。
  • 哀角临风壮,愁云压阵横。
  • 张拳呼杀贼,洒血向孤城。
  • 耿耿丹心在,谁能计死生。
  1. 诗歌赏析
  • 烽火四起:诗中的“烽烟看四起”直接描绘了战争的紧张局势,烽火象征着战争的开始。
  • 英勇备战:诗人提到自提兵,即亲自率领兵马,准备迎战敌人。这里的“自提兵”表达了诗人作为将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哀角临风:哀角声声,不仅描绘了战场上的凄凉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战友的深深同情。
  • 壮志难酬:愁云压阵横,表达了战场上的压抑气氛,以及诗人对于无法为国效力的无奈和悲痛。
  • 忠心耿耿:最后两句“耿耿丹心在,谁能计死生”,诗人表达了自己忠诚于国家的信念。尽管战局艰难,但诗人仍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1. 历史背景
  •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南侵,杜彦军叛陷城,战死于浏阳。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诗人战死,因此他的诗作充满了对战争的悲愤和对英雄的哀悼。
  1. 社会影响
  • 《浏阳闻变作》不仅是朱虙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反映。这首诗通过战争的惨烈描写,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爱国情怀,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1. 文学价值
  • 从文学角度来看,《浏阳闻变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音韵和谐,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特别是“烽烟四起”等句子,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1. 文化传承
  •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浏阳闻变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战争诗歌的重要文献,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途径。

《浏阳闻变作》不仅是一首充满战斗气息的五言律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