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农石头城赋诗

去年出郊春欲半,钟阜林峦青未遍。
今年此日蛰初惊,动地春光满石城。
柳如蹙金梅碾玉,川原高下麦苗绿。
一声布谷已催人,吴侬莫问春迟速。
苍颜老守政无奇,只要我民不苦饥。
奉诏偕行两赤令,职在劝耕无扰之。
鲐背厖眉数十叟,听取吾言醉此酒。
但遣儿郎力南亩,不患三钱无米斗。
米斗三钱大江东,从今更祝八方同。
同见三登太平日,老守不愿万户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农石头城赋诗》为宋代诗人余端礼所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还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状况的关注。下面是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去年出郊春欲半,钟阜林峦青未遍。
    今年此日蛰初惊,动地春光满石城。
    柳如蹙金梅碾玉,川原高下麦苗绿。
    一声布谷已催人,吴侬莫问春迟速。
    苍颜老守政无奇,只要我民不苦饥。
    奉诏偕行两赤令,职在劝耕无扰之。
  2. 诗歌内容
  • 描写春天的景色:首段“去年出郊春欲半,钟阜林峦青未遍”描述了去年春天时,人们刚刚离开郊外,春意未浓,钟山的山峰仍然笼罩着淡淡的绿色。
  • 描述春天的到来:接下来的句子“今年此日蛰初惊,动地春光满石城”,表达了今年春天的来临,让整个石头城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 春色之美:接下来的几联“柳如蹙金梅碾玉,川原高下麦苗绿”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新绿、梅花的美丽和麦田的翠绿。
  • 春天的声音:“一声布谷已催人”,这里通过布谷鸟的叫声来暗示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生长节奏。
  • 对民生的关心:“吴侬莫问春迟速”,反映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切,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季节的不同而感到困惑。
  • 表达政治抱负:“苍颜老守政无奇,只要我民不苦饥。”这句话展现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怀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只希望他的百姓们能够免受饥饿。
  • 履行职责:“奉诏偕行两赤令,职在劝耕无扰之。”最后两句表明诗人遵循皇帝的命令,带着两个赤令前往石头城,他的主要职责是劝农耕种,以确保粮食丰收,减少百姓的负担。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代与作者:《劝农石头城赋诗》由宋代诗人余端礼所著,这首诗作于宋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及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 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首诗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宋代的文学艺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状况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余端礼在创作《劝农石头城赋诗》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春天,突出了春天的到来给石头城带来的变化。此外,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自然景象仿佛有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只要我民不苦饥”可以看出诗人关心民众疾苦的情怀,体现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
  1. 诗歌影响
  • 文学地位:《劝农石头城赋诗》在宋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诗人余端礼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后世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后世。《劝农石头城赋诗》不仅在宋代流传甚广,而且在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有流传。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传唱,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劝农石头城赋诗》不仅是一首表现春天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作品。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