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窝适兴

剩得闲身镇自怜,更怜闲占此山泉。
满阶碧草客稀到,半榻白云人对眠。
窗影枝摇知雀踏,壁痕苔湿认蜗涎。
日长静看辛夷树,落尽闲花忘宿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窝适兴》是中国宋朝诗人何梦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通过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首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文学成就:何梦桂,字申甫,后改字岩叟,号潜斋。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宋代诗人。何梦桂的《山窝适兴》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篇,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生平经历:何梦桂在宋咸淳元年进士及第之后,曾担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但当国家遭遇战乱,宋亡后,他选择了辞官归隐,潜心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
  1. 作品内容
  • 意境描绘:《山窝适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山间隐居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满阶碧草、半榻白云和窗影枝摇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田园图画。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何梦桂的诗歌语言清新质朴,善于运用简洁有力的语句,传达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山窝适兴》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诗句简洁明了,意境悠远。
  • 象征寓意:在这首诗中,“山泉”象征着清纯自然,“雀踏”、“蜗涎”则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首诗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和人生哲理。
  1. 文化背景
  • 宋代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趣与感慨。《山窝适兴》的创作背景深植于宋代的文化土壤之中,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 自然观照:在宋代文人的笔下,自然往往不仅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何梦桂的《山窝适兴》正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山窝适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诗人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和生态哲学的重要资料。
  • 传播价值: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山窝适兴》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山窝适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它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