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农谣

去年阳春二月中,守令出郊亲劝农。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
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
上堂对妻子,炊多籴少饥。号啾下堂见官吏,税多输少喧征求。
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内煎外迫两无计,更以饥躯受笞棰。
古来丘垄几多人,此日孱生岂难弃。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
我勤自钟惰自釜,何用官司劝我氓。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
但愿官民通有无,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农谣》是宋代诗人利登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作描绘了阳春二月守令出郊亲劝农时的景象,以及随后秋收时节的农民困境: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野农谣》创作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但诗中提及的“去年阳春二月中”可推测为宋代时期。
  • 社会状况:当时社会政治稳定,国家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因此出现了“守令出郊亲劝农”的场景。
  • 经济背景:诗中的“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表明了当年秋季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收成严重不足的情况。
  1. 内容分析
  • 描写景象:诗的开篇“去年阳春二月中”,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盎然,守令们骑马出行,象征着政府的亲民和对农业的支持。
  • 问题揭示:“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这句揭示了农民因文字不通畅而难以理解政策的窘境。这反映了宋代时期政府政策宣传不畅的问题。
  • 社会反应:“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展示了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的悲剧结局。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方岳的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直抒胸臆,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色。
  • 象征手法:通过描绘春天与秋天的对比来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 情感表达:诗人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1. 历史意义
  • 时代价值:这首诗作反映了宋代时期农民的生活困境及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宋代文学作品,《野农谣》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和文学的宝贵资源。
  1. 教育启示
  • 历史教训:诗中反映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 政策借鉴: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政府如何改善政策宣传,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野农谣》不仅是一首表现农民生活困苦的诗作,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还展示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学特点,同时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