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似表弟游石门怀蹈元时中用高字韵

逼人尘事等牛毛,袖手端须着眼高。
策蹇倦追千里马,荷锄安用百金刀。
病来避酒连三月,春半寻山等一遭。
不见鞭鸾两仙吏,只应上界亦分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似表弟游石门怀蹈元时中用高字韵》是宋朝诗人李弥逊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李弥逊通过描绘自己与表弟的旅行经历以及内心的感受,展示了他对人生态度的独到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弥逊:字舜俞,号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广泛传诵。李弥逊的生平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的社会变迁对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原文:逼人尘事等牛毛,袖手端须着眼高。 策蹇倦追千里马,荷锄安用百金刀。 病来避酒连三月,春半寻山第一遭。 不见鞭鸾两仙吏,祗应上界变分曹。
  • 译文注释:这首诗的翻译版本如下:“逼人的尘世如同牛毛般细密,我袖手旁观,目光远大。我骑着千里马追赶,却感到疲惫不堪;我拿着锄头,却觉得它毫无用处。生病了,我避开了酒宴连续三个月;春天到来的时候,我独自寻找山林。”
  1. 主题分析
  • 人生态度:诗中的“袖手端须着眼高”表明作者面对纷扰的世界选择了一种超脱的态度,不愿过多地卷入世俗之中。这种心态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心灵宁静和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 自然感悟:诗中“病来避酒连三月”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依赖。在自然界中寻求慰藉和力量,是古代文人常有的心态。
  1. 写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弥逊的诗歌更显得沉静和内省,反映了他在艰难时期的心理变化和对现实的态度。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政治家,李弥逊的诗歌中蕴含着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的体验。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反映,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1.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学价值:李弥逊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受到后世赞誉。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风貌。
  • 社会意义:通过对李弥逊诗歌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反映出李弥逊本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李弥逊的《与似表弟游石门怀蹈元时中用高字韵》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和对自然及人生的感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视角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