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长安望尔赊,日边云影更横斜。
身闲梦觉俱成蝶,眼病朝昏只见花。
可但陶潜能避俗,不应范蠡便浮家。
君恩未报惊华发,目断飞鸿水四涯。
南楼晚望
介绍
《南楼晚望》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背景,并对它进行赏析: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大志,二十九岁中进士,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二十余年。
作品原文及赏析:《玉山县南楼晚望》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南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楼远眺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绪。诗中写道:“小楼在何许,正在南溪上。空蒙过钓船,断续闻渔唱。”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即南楼,并描写了江上的风景。诗人通过“空蒙过钓船”与“断续闻渔唱”这样的细节,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景象。接着,“征途苦逼仄,舒啸喜清旷。”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艰辛以及到达目的地后的愉悦心情,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安得此溪水,为我发春酿。”反映了诗人渴望得到慰藉的愿望,通过想象如果能有如诗中的溪水一般能带来春天的芬芳,那该有多好。
写作背景:《南楼晚望》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这首诗可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借南楼晚望之景,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了陆游诗歌中常见的深沉与广阔。
《南楼晚望》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陆游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能更加贴近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