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

竹边柳外,两两寒梅树。疏影上帘栊,似却□、一枝横暮。玉肌瘦损,有恨不禁春,萦冰佩,整风裳,怅望瑶台路。
我来胜赏,持酒花深处。天晓酿幽香,正一霎、如酥小雨。江山得助,臭味许谁同,长安远,故人疏,梦到江南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是宋代诗人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描绘竹边柳外的两两寒梅以及其上疏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怜惜之情及对其美好形态的赞叹,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春天到来、季节变迁的感慨。词中不仅有着对自然美的追求,也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哲思。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介绍《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

  1. 作者生平:李弥逊,字似之,号筠阳,南宋文学家、诗人。他是江西宜春人,生于公元1085年,卒于公元1159年,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风格清新脱俗,善于借景抒情。

  2. 诗词原文赏析:这首词开头“竹边柳外,两两寒梅树”,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疏影上帘栊,似却一枝横暮”则细腻地描绘了梅花影子在窗格间投下的轮廓,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接下来的“玉肌瘦损,有恨不禁春”,则是将梅花拟人化,形容其因季节更替而显得更加憔悴,从而流露出作者对梅花的怜悯之情。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3. 艺术特色分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李弥逊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例如,他将梅花的影子与“月一枝横暮”相联系,既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又增添了诗意。此外,词中的“萦冰佩,整风裳”等句,通过使用生动的动作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整体而言,《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展现了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4. 文化意义解读:从文化角度来看,《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不仅仅是一首诗词作品,它还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赞颂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的体现。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松、竹、梅、兰)之一,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宋代,这种偏爱尤甚。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李弥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弥逊的《蓦山溪 · 宣城丞厅双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词作。它以其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通过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也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