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 次李伯纪梅花韵

冲寒山意,未放江头树。老去恨春迟,数花期、朝朝暮暮。疏英冷蕊,也为有情忙,深夜月,小庭中,绝胜西城路。
调元妙手,便是春来处。酝造十分香,更暖借、毫端烟雨。狂歌醉客,小摘问东风,花谢后,子成时,趁得和羹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蓦山溪·次李伯纪梅花韵》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李弥逊,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卒于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字似之,莆田人。他以诗文著称,尤工词,在宋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 诗词原文:冲寒山意,未放江头树。老去恨春迟,数花期、朝朝暮暮。疏英冷蕊,也为有情忙,深夜月,小庭中,绝胜西城路。调元妙手,便是春来处。酝造十分香,更暖借、毫端烟雨。狂歌醉客,小摘问东风,花谢后,子成时,趁得和羹否。
  3. 主题思想:诗词通过描绘梅花的清冷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世界。
  4. 艺术特色:此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通过对梅花的描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使得诗歌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5. 文化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因其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备受推崇。该诗词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氛围。

《蓦山溪·次李伯纪梅花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