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诗

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莼浸滑涎蜿蜒。
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
常思郢客解刺船,岂解乘槎上青天。
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
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的作品,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东湖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韵味。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东湖诗》:

  1. 诗歌原文
    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蓴浸滑涎蜿蜒。
    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
    常思郢客解刺舡,岂解乘槎上青天。
    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
    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

  2. 诗歌内容解析

  • 自然描绘:《东湖诗》通过“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蓴浸滑涎蜿蜒”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东湖水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水中生物的灵动美态。
  • 哲理思考:诗中也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如“常思郢客解刺舡”,“岂解乘槎上青天”等句子,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命运、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思索和感慨。
  • 情感表达:通过对东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1. 诗人简介
  • 李廌:宋代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太华逸民,汉族,生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1. 作品背景
  • 《东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和风格推断,应是宋代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1. 历史影响
  • 尽管《东湖诗》本身可能没有太多流传,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研究宋代文学和东湖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湖诗》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七言古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东湖的景色,还融入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与思考。它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