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其六咏梅

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 其六咏梅”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首以“水调歌头”为词牌的词,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词牌介绍:词牌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格式,用于规定诗词的字数、平仄、韵律等规则。“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一种常见词牌,它的特点是曲调流畅,易于吟唱。

  3. 创作背景:关于“水调歌头·其六咏梅”的创作背景,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然而,从内容来看,这首词可能是在苏轼的某个特定的节日或是某个特殊的时刻创作的,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4.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主题思想较为隐晦,难以直接把握。它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高洁、坚韧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5.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水调歌头·其六咏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其次,它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它的情感真挚,能够触动人心。

“水调歌头·其六咏梅”并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首以“水调歌头”为词牌的词。它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作为宋代文学的一部分,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