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注释】
水调歌头·其六咏梅:词牌名。
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译文】
在雨中睁眼望去,春天的信息正从南边飘来。梅花的枝条上,有春天的消息。在松林里,我看到凌霜的古梅枝条,在竹子之外,看到横窗的梅花影子,都与岁寒三友一样。让我和你们一起欣赏梅花,不要把世俗的人知道。
对着东风,看着雪花飘落,一切都很相宜。晴朗的天空就像被清洗过一样,哪里有羌笛的声音在月色中吹响?梅花有一种出众的品格,它应该像水仙一样侍奉你,这是千古以来豫章太守的诗句所说的。把权柄交给贤能的人,我最终等到麦子成熟的时候。
【赏析】
《水调歌头·题张仲固纳凉》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以咏梅起兴,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全词笔力矫健,气魄豪迈,意境雄浑,格调清新,是一首成功的咏物词。
“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开头两句写词人于微雨初霁之际,看见南枝盛开的梅花。“眼明”,是说眼睛看得清楚;“春信”,即春讯,指春天的消息。词人说:“在微雨初晴的时刻,我看见南方的梅花开放了。”这两句是写景,而景中又含情意,暗喻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依然怀有春天般的希望。
“百花头上消息”,意思是梅花开在百花之上,好似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讯息,暗示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暖的时节即将到来。这里既写出了梅花的傲然独立,也表现了词人面对困境而不屈服的坚强意志。
“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松下凌霜”四句写的是一幅冬日景象:在苍松翠竹之间,一株古老的梅树挺立着(“凌霜”即经霜),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它那横斜疏朗的影子(“疏影”),都与岁寒三友一样。这里的“凌霜”、“古干”、 “疏影”,都是形容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梅花在寒冬腊月绽放,清香四溢,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
“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唤取我曹赏”,意为要让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欣赏梅花。“曹”,通“糟”,比喻朋友。“莫使俗流知”,意思是不要让别人知道。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对风”二句,写的是在凛冽的风中,观赏着雪后的梅花,更觉其美艳动人。“对风前”、“看雪后”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风貌,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美丽。“总相宜”一句,则表明无论是狂风还是大雪,梅花都能傲然绽放,展现出自己的美丽。
“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碧天如洗”一句,描写的是月光照耀下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明朗、洁净。“何许羌笛月边吹”,则是指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羌笛声在月光下回荡。“羌笛”,是一种古代民族乐器的名称。“羌笛月边吹”,既写出了环境之美,也烘托了气氛之幽雅。“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最后几句写的是梅花高洁脱俗的品质。“水仙兄”,指的是屈原,因他曾被放逐在外十年,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不被世俗所污染,故称他为水仙兄。这里用屈原自比。“千古豫章诗”一句中的“豫章太守”指东汉时期的朱邑。他在任豫章太守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这里用朱邑自比。“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把权力交给能干的人,期待他们能够成就大业,等待丰收的季节。“鼎鼐”原指烹煮食物用的铜器,泛指权力中心。“鼎鼐付佳实”,意为把权力交给能干的人,期望他们能够有所作为。“麦秋”即麦收季节。“麦秋时”,意味着丰收的季节。
这首词通过咏梅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不随波逐流、坚持原则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