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
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
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
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
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
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
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
【诗句】
水调歌头 送家兄礼吉赴合肥
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
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
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
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
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
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
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
【译文】
在南国的清明时节,我们在河边折下柳条送给要离去的朋友。
汀洲上满眼都是香气扑鼻的香草,夕阳西下时,美好的春天已经逝去了。
向西望去,可以看到清流关外的山峦,那里有千里的庐阳山色,就像碧玉一样壮丽而险峻。
明天早晨,我将挥动马鞭启程,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会在哪个村庄住宿呢?
濡须坞、肥水戍,那些曾经驻扎的军队现在已经迁移走了。
紫髯将军已经离开了这里,那些被秦国俘虏的八公的草木都在抱怨咸阳的咸。
转眼间就过去了六代帝王的兴盛与衰败,那些残余的战火和劫难就像一幅模糊的半幅画卷,让人凭吊不已,心中充满了悲伤。
黄莺老了,春天也即将结束了。请不要因为我又要离开你们而感到怨恨和不满。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春。作者王之涣与友人席礼吉自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游至巢湖,席礼吉欲从合肥入蜀,于是诗人写下这首《水调歌头·送席秀才》。全词以写景起兴,抒发感慨,最后寄寓希望。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