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

黄昏风雨阻江滨,翠绾群峰莫色匀。
一夜子规啼到晓,孤舟愁杀未归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是宋代诗人李埴的诗作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创作于宋朝,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作为一首描写旅途中所见风景及所感之情的古诗,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下面从几个维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全文如下:“黄昏风雨阻江滨,翠绾群峰莫色匀。一夜子规啼到晓,孤舟愁杀未归人。”
  • 第一段“黄昏风雨阻江滨,翠绾群峰莫色匀。”描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遇到风雨,阻碍了江滨的旅程,而远处的山峰被风雨笼罩,显得色彩暗淡,没有分明界限。
  • 第二段“一夜子规啼到晓,孤舟愁杀未归人。”描绘了夜晚子规鸟的叫声彻夜不绝,直至天亮,而诗人自己则因为思乡之情而感到无比的忧愁和孤独,未能如期回家。
  1.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昏风雨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凄清而又壮美的景色。诗人运用了“翠绾群峰莫色匀”等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达群山的颜色在风雨中变得模糊不清,增强了画面感。此外,通过子规鸟的啼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2. 写作背景: 李埴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尽管具体的写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他游历途中所作,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3. 艺术特色: 《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点。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这种将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许多现代诗歌学习的典范。

《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一首诗歌集,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