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闻笛

邻笛声哀不自安,转移宫调几多般。
梦回飞蝶三千里,月照高楼十二栏。
别鹤唳长秋露重,老龙吟苦夜潭寒。
清愁一晌知何限,待启菱花向晓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人闻笛”是唐代诗人张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原文、译文、背景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岧峣孤城被边月,  
不辨风尘色。  
门开边月近,  
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  
遥闻横笛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城被围、战斗激烈的景象,并通过笛声这一细节,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争时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些诗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下,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1. 诗歌译文
孤城的壁垒高耸入云,月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凄凉。  
敌情不明,难以分辨出战场上的尘埃与天空的颜色。  
城门敞开,边塞的月光渐渐接近,而战场上的气氛却愈发凝重。  
每至黄昏时分,我常常登上城楼眺望远方,耳畔传来远处的笛声。  
  1. 诗歌背景: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寄托。诗中通过描写笛声引发的思绪,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残酷的深刻认识。

  2. 诗歌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笛声与战场景象紧密结合,展现了音乐与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 情感深沉: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 意境深远:诗中的笛声不仅仅是声音,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引人深思。

《闻笛》不仅是一首表现战争残酷和士兵孤独心境的诗歌,也是中国诗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