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处道

上马挑书束破裘,宦情薄处不宜秋。
二年拄笏山虽好,十舍浣花江合流。
此处移文寻旧社,尚因奇字忆方舟。
西川傥有东来雁,莫道曾无截镫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处道》是宋代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意。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李石,宋朝的文学家,其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在官场中有一定地位的文人。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1. 作品原文
  • 诗节一:“上马挑书束破裘”,描绘了诗人出发的情景,通过“挑”字表现了诗人匆忙的状态,同时“破裘”暗示了季节已进入深秋。
  • 诗节二:“宦情薄处不宜秋”,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情感态度,认为官场中的人际关系淡薄,不适宜在这个季节里度过。
  • 诗节三:“二年拄笏山虽好”,这里的“拄笏”意味着持笏,古代官员的一种标志,表示诗人虽然在官场有一段时间,但内心并不完全满意。
  • 诗节四:“十舍浣花江合流”,描述了诗人居住地附近的浣花江与长江的交汇,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怀念。
  • 诗节五:“此处移文寻旧社”,意味着诗人在新的地点寻找过去的朋友或同僚,反映了诗人对旧日情谊的珍视。
  • 诗节六:“尚因奇字忆方舟”,通过“奇字”一词,诗人回忆起了过去使用过的船只,这种怀旧之情溢于言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上马挑书”、“宦情薄处”、“拄笏”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友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旧日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却又不失含蓄蕴藉,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送处道》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为后人研究宋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人的生活写照,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送处道》作为宋代李石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