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园

城近斜临南郭路,地宽分得奉诚园。
垂竿引水穿回径,种竹成阴补坏垣。
晓露不收荷已败,新霜将落柿初繁。
天晴野旷秋风厉,借榻虚堂负午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氏园》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内容概述
  • 开篇描述:《李氏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园中景色,如“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园中的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建筑描写:诗中提到了园中的建筑,如“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能够想象出园中建筑的风貌,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人对于园林建筑的精致和考究。
  • 自然景观:诗中还描绘了许多自然元素,如“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这种丰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李氏园》创作于宋代,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活跃,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作者背景: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在众多作品中,《李氏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李氏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幽响答空谷”,这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让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李氏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代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