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子椿游三品石诗

桑柘丘墟辇路长,景阳依旧在山阳。
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
吊古漫劳兴感慨,寄怀聊以共彷徉。
相看等是未推枕,何日同惊梦后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子椿游三品石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其原文如下:“桑柘丘墟辇路长,景阳依旧在山阳。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这首诗通过对三品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之仪: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赞誉。
  • 创作环境:此诗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更多机会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
  1. 作品原文
  • 桑柘丘墟辇路长,景阳依旧在山阳。
  • 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
  1. 整体翻译
  • “桑柘丘墟,辇路长”描绘了昔日繁华景象的今非昔比。
  • “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则反映了历史的痕迹虽然存在,但已不复往日辉煌。
  1. 词句注释
  • “桑柘丘墟”指昔日繁华的桑柘之地已成废墟。
  • “辇路长”暗示曾经的车马通行之处如今已无人行走。
  • “官品名常在”表示某些官职的牌匾依然矗立,象征着权力的象征。
  • “胭脂迹半荒”则表达了曾经胭脂井的踪迹已经变得斑驳且荒凉。
  1. 白话译文
  • 曾经繁盛的桑柘之地如今只留下了废弃的道路。
  • 曾经显赫一时的官署牌匾依然屹立不倒,而胭脂井的痕迹也只剩下一半荒芜。
  1. 创作背景
  • 李之仪的生平与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见证了许多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起伏。
  • 这首诗可能也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作,如游览三品石时的感怀之作。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成为了诗人抒发感慨的对象。
  1. 名家点评
  • 对于这首诗的欣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历史遗迹的独特观察和感慨。
  • 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1. 轶事典故
  • 了解李之仪的历史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 此外,也可以探讨宋代文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同子椿游三品石诗》不仅展示了李之仪深邃的艺术修养,还反映了北宋末期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复杂性。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国家、历史的深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