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武挽词

十年枯木不知春,每向尊前得可人。
申叔共瞻云外翼,元宾岂是辙中鳞。
扬帆巨浸方期远,摧辐穷途定有因。
后学从谁识头角,只应遗稿是通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希武挽词》是宋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宋沧州无棣人。他是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师事范纯仁,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任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提举河东常平等职。他因草纯仁遗表及行状被编管太平州,后又徙唐州,最终官终朝请大夫。李之仪的能文善笔得到了苏轼的高度赞誉,他认为其入刀笔三昧,有《姑溪居士集》等作品传世。
  1. 诗歌原文
    十年枯木不知春,每向尊前得可人。
    申叔共瞻云外翼,元宾岂是辙中鳞。
    扬帆巨浸方期远,摧辐穷途定有因。
    后学从谁识头角,祇应遗藁是通津。

  2. 诗歌赏析

  • 主题与情感:《李希武挽词》通过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悼和不舍。诗中的“十年枯木不知春”比喻朋友如同枯萎的树木,不再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得可人”则表现了在朋友的陪伴下,仍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乐趣。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使用“云外翼”和“辙中鳞”来象征朋友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同时,“扬帆巨浸”和“摧辐穷途”则分别象征着朋友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隐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与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比喻,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此外,诗歌的风格也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即注重抒情和议论的结合,追求意境和韵味的和谐统一。

李之仪的《李希武挽词》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和对友情的颂扬。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次珍贵的精神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