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 其三 · 再和前意

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怎生图画如何绣。宜推萧史伴,消得东阳瘦。垂窄袖,花前镇忆相携久。
泪裛回纹皱,好在章台柳。洞户隔,凭谁叩。寄声虽有雁,会面难同酒。无计偶,萧萧暮雨黄昏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是由李之仪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此作品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探讨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 作者简介:李之仪,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生平与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李之仪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宋代词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 作品原文:《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的原文如下:
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怎生图画如何绣。宜推萧史伴,消得东阳瘦。垂窄袖。花前镇忆相携久。 泪裛回纹皱。好在章台柳。洞户隔,凭谁叩。寄声虽有雁,会面难同酒。无计偶。  
  1. 作品特点:该词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辞藻,如“万红暄昼”、“宜推萧史伴”等,都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李之仪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好的场景之中。此外,词中所传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相聚的渴望,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2. 文化意义:李之仪的这首《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极高的成就,更在文化意义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感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风貌。通过阅读这首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世界的特点。
  3. 后世影响:作为宋代的名篇之一,《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艺家都曾对之作过评述和借鉴,使得这首词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它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古代诗词创作技法和表达技巧的典范。
  4. 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文学作品仍然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是传承文化、启迪思考的重要载体。李之仪的《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不仅在宋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不仅可以欣赏到宋代文人的独特艺术魅力,还能体会到他们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