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戏题

少昊行秋尚炽然,祝融何事苦侵权。
欲呼屏翳来清道,却恨羲和懒着鞭。
盐米相仍无日了,图书拨置且闲眠。
个中自有清凉地,不在中间及两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暑戏题》是宋代李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作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宋邵武人(今属福建),生于政和二年,卒于高宗建炎元年,谥忠定。李纲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太常少卿、兵部侍郎、东京留守等职,主张抗金,反对迁都。他的文学作品多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诗歌原文与鉴赏
  • 原文节选一:“少昊行秋尚炽然,祝融何事苦侵权。” 描述了秋季天气的炎热和酷热,以及为何祝融神(主管火神)会遭受侵扰。这里的“祝融”,在古代神话中是南方的火焰之神,象征着炎热的夏天。
  • 原文节选二:“欲呼屏翳来清道,却恨羲和懒著鞭。” 表达了一种渴望降温和驱散炎热的心情,但同时感到时间紧迫,无法实现这种愿望。这里的“屏翳”指的是能够带来清凉的风神。
  • 原文节选三:“盐米相仍无日了,图书拨置且閒眠。” 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和忙碌,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珍视,宁愿在书卷之间寻找片刻的安宁。
  1. 背景分析
  • 此诗创作于金军南下期间,诗人身处乱世,面对国家危难,深感时局动荡不安。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 李纲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其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立场。《秋暑戏题》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况。
  1. 艺术特色
  • 《秋暑戏题》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如“少昊行秋尚炽然”,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热烈景象。其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具体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历程。最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1. 历史文化价值
  • 《秋暑戏题》不仅是李纲个人作品的集中体现,也是南宋时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宋代的社会风貌、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诗歌艺术的发展轨迹。
  1. 现代影响
  • 尽管《秋暑戏题》创作于宋代,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仍然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同时,这首古诗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艺术的宝贵遗产,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秋暑戏题》是一首充满哲理、情感深沉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李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