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书怀

去国飘零伴一星,误恩还许谒承明。
已甘松菊老三径,岂有材猷厕九卿。
晚景故惭题柱客,壮怀多谢弃繻生。
片帆自逐南风起,遇坎乘流且么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途中书怀》是宋代诗人李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反映了李纲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去国飘零伴一星,误恩还许谒承明。
    已甘松菊老三径,岂有材猷厕九卿。
    晚景故惭题柱客,壮怀多谢弃繻生。
    片帆自逐南风起,遇坎乘流且么行。

  2.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金兵南下、北宋朝廷动荡不安的时期。李纲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的诗句中蕴含了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这种情感和思想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 诗歌赏析:李纲的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诗中提到“去国飘零”和“误恩还许谒承明”,表达了他离开祖国、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过去错误的悔恨。同时,“已甘松菊老三径”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岂有材猷厕九卿”则透露出他对官场的失望。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4. 历史评价:李纲的这首诗不仅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李纲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共同的心声。这首诗体现了李纲作为一代名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5. 后世影响:李纲的《途中书怀》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为后代文人提供了反思历史、思考人生的重要启示。李纲的这种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和敬仰。

  6. 现代解读:在现代社会,李纲的这首诗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担当。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和平,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纲的《途中书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艰难时期的坚持和奋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