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草

梦觉池塘碧草萋,风摇烟湿已菲菲。
绵联山色不知远,惆怅王孙何日归。
微质亦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
芳根纵腐犹能化,舞蝶流莺到处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草》是北宋时期诗人俞紫芝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俞紫芝,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歌著称。《咏草》是他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首联:“遥想当年绿野时,青青芳草映朝晖。”
  • 颔联:“近观今日荒城下,黄叶飘零满长街。”
  • 颈联:“昔日繁华今何在?唯有寒烟伴落霞。”
  • 尾联:“人生富贵如浮云,何必争名夺利场?”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描绘草的变化来反映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青翠”与“凋零”的草地,形象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
  • 颈联则通过“繁华”与“落寞”的景象,暗示了世事变幻无常,荣华富贵终归虚妄。
  • 尾联则是对人生的深刻省思,指出追求名利最终只会是一场空,不如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1. 诗歌背景
  • 《咏草》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启发,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名利等主题的思考。
  • 在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感慨,《咏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
  1. 艺术特色
  •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咏草》在形式上规整严谨,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
  • 在内容上,诗人通过对草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历史变迁相联系,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意蕴。
  1. 文化影响
  • 《咏草》作为北宋时期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该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至今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咏草》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俞紫芝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