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

半载相从作远游,物华苒苒又新秋。
江南山水共清赏,湖外风烟成独留。
家远为传安稳信,时艰增重别离忧。
渚宫此去无他地,怅望自登黄鹤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季言弟弟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对锡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次通城”,指的是地名,位于今江苏无锡市境内,为古吴地。这句诗通过地名引出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好友即将离别的情感。接下来,“送君”二字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写诗人送季言弟弟回锡山的情景。

次句“季言弟别后”,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通过“别后”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季言弟弟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此次离别可能是长久的分离,因为后面有“何时得重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盼和期待。

第三句“我行虽独往”,则是从自身出发,描述了诗人独自前往锡山的情景。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独立的个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第四句“锡山佳处多”,则进一步描绘了锡山的美景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锡山的喜爱之情。这一句不仅赞美了锡山的自然风光,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何人能继轨”,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情延续的期望。这里的“继轨”一词,可以理解为继承、传承的意思,诗人希望季言弟弟能够继续传承这份友谊,让这份美好的情感得以延续。

《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同时,通过对锡山美景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