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梅

翠壶浸雪明遥夜,初疑玉虬飞动。莫弄紫箫吹,堕寒琼惊梦。把红炉对拥。怕清魄,不禁霜重。爱护殷勤,待长留作,道人香供。
尘暗古南州,风流远、谁寻故枝么凤。谩举目销凝,对愁云曚暡。向霞扉月洞。且嚼蕊、细开春瓮。这奇绝,好唤苍髯,与竹君来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徵招梅”是一首出自宋代诗人李亿之手的诗歌,全诗描绘了一幅冬夜赏梅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梅花傲霜斗雪的风姿与高洁气质。以下将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
  • 生平:李亿生活在宋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徵招·梅》是其作品之一。
  • 创作背景:该诗作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个人情感或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景有关,反映了作者对于梅花的喜爱以及对于美的追求。
  1. 文学特色
  • 意象运用:李亿擅长使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中,“翠壶浸雪明遥夜”等句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 情感表达: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1. 艺术价值
  • 语言魅力:李亿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如“莫弄紫箫吹”,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在寒风中独自开放的孤寂之美,还体现了诗人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
  • 审美风格:作为宋代文人,李亿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这首诗中的“爱护殷勤,待长留作,道人香供”等句,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1. 历史影响
  • 流传广泛:虽然《徵招·梅》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其影响力已穿越历史,为后人提供了欣赏和研究宋代文人诗歌的宝贵资料。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其语言华美、意境深远,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美的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1. 文化意义
  • 梅花象征: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清雅的品质,李亿通过《徵招·梅》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 文人雅趣:《徵招·梅》作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趣味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徵招·梅》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态和精神风貌。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徵招·梅》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