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先贤归南海

束书相伴到江西,我尚濡留子遽归。
轮角难生催别斝,刀头欲折为斑衣。
功名有分须如意,学问无穷更造微。
若到家林遇奴辈,先教拂拭钓鱼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子先贤归南海》是宋朝的李昴英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先贤归乡的不舍与祝愿。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介绍:李昴英,作为宋朝时期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为后世所知。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而《送子先贤归南海》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2. 作品原文:词的原文如下:
    束书相伴到江西,我尚濡留子遽归。
    轮角难生催别斝,刀头欲折为斑衣。
    功名有分须如意,学问无穷更造微。

  3. 作品赏析:此词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深深怀念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首句中的“束书”暗示着离别的情景,“江西”可能是指先贤的故乡或曾经工作的地方。第二句中“轮角”和“刀头”则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别离时的情景与心理感受。最后三句则表达了对先贤的祝福和期望,认为其在功名和学问上都能如愿以偿,继续前行。

  4. 写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李昴英生活在宋朝,一个注重文化和教育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尽管具体的写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词创作于李昴英晚年,或是其离乡赴任之际,寄托了他对未来和对过往的一种情感寄托。

  5. 历史评价:在古代文学史上,李昴英的《送子先贤归南海》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和传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

李昴英的《送子先贤归南海》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的词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宋代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词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灵感来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