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

蒲根采得泛金船,滴水岩前且地仙。
造物添支闲岁月,上恩不与好山川。
意行芳草迷丹灶,旋摘新芽拨涧泉。
欲雨还晴便登览,更消一宿白云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由宋朝著名文学家李昴英创作,是其作品中的一篇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李昴英,字俊明,号文溪,生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广东番禺人。他早年受业于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曾任职福建汀州推官、太学博士等职。他的仕途经历丰富,曾任吏部郎官、正卿兼国史馆编修等重要官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后升任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李昴英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和文学上的辉煌。
  1. 作品原文
  • 诗篇原文:《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全文如下:“蒲根采得泛金船,滴水岩前且地仟。造物添支闲岁月,上恩不与好山川。意行芳草迷丹灶,旋摘新芽拨涧泉。欲雨还晴便登览,更消一宿白云巅。”
  • 诗句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蒲涧山中的所见所感。“蒲根采得泛金船”形容蒲根如黄金般珍贵。“滴水岩前且地仟”暗示了岩石间滴水的痕迹。“造物添支闲岁月”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慨,认为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上恩不与好山川”反映了作者对朝廷赏赐的不满,认为恩典并未真正惠及自己喜爱的自然景观。“意行芳草迷丹灶”描绘了行走中被芳草覆盖的情景。“旋摘新芽拨涧泉”则展示了作者采摘山中新鲜植物的行为,同时也暗示了旅途中的劳顿。最后两句“欲雨还晴便登览,更消一宿白云巅”表达了作者在风雨交加后继续攀登的愿望,以及对山顶云海美景的憧憬。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思想内容: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诗人对于朝廷赏赐的不满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窗口。

《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李昴英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