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游僧寺

今日快逢僧结夏,不妨乘兴扣禅扉。
山垂远瀑溪声急,风卷痴云雨脚稀。
囊锦诗成僧借看,纹楸棋落鸟惊飞。
此来莫讶凭栏久,杰阁新成拂翠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月十五游僧寺》是李昴英于宋代创作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李昴英,宋代诗人,其作品《四月十五游僧寺》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与精神修养结合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李昴英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2. 诗歌原文:今日快逢僧结夏,不妨乘兴扣禅扉。山垂远瀑溪声急,风卷痴云雨脚稀。囊锦诗成僧借看,纹楸棋落鸟惊飞。
  3. 诗意解析:首联“今日快逢僧结夏,不妨乘兴扣禅扉”表达了作者在僧人过完结夏之后,趁着兴致前往寺庙探访的情景。颔联“山垂远瀑溪声急,风卷痴云雨脚稀”则描绘了一幅山水画,远山之下瀑布水声急促、溪流湍急;而天空中云雾缭绕,雨水稀疏落下。颈联“囊锦诗成僧借看,纹楸棋落鸟惊飞”则透露出作者与僧人交流文学艺术的情景,诗人的诗作得到僧人的喜爱,而棋盘上的棋子落下时,鸟儿也被惊醒飞走,增添了一份生动活泼的气氛。
  4.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诗中的自然景象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独特见解。
  5. 历史影响:在宋代,诗歌不仅仅是文人抒发情感的工具,更是传播文化、反映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李昴英的《四月十五游僧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

李昴英的《四月十五游僧寺》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美感的诗歌,更是对宋代文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一次生动诠释。它提醒人们,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静谧山林,都能找到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