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康道春日三首

寄兴沧洲上,平芜绿又春。
忘机时傲睨,燕坐默存真。
铁砚心逾壮,金楼铸自新。
年来孤节物,懒惰复谁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郑康道春日三首’是宋代诗人李洪的诗篇,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李洪,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之美和闲适生活的追求。
  • 作为宋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洪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常带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描绘。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内乐同颜子,高楼慕隐居:表达了诗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如颜回般静心于简朴的生活。
  • 紫苔沿砌合,红糁缀条疏:描述了庭院中苔藓与植物的自然景象,增添了一份静谧与生机。
  • 谩听平戎操,闲寻种树书:通过提及战争和农业知识,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吾曹清净业,所好在三余:强调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身心、远离世俗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1. 诗歌主题与思想
  • 此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表达。
  • 李洪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精神世界。
  1. 艺术手法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紫苔”、“红糁”等自然元素与“高楼”、“忘机”等人文概念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空间。
  • 语言风格:诗风清新脱俗,用词考究,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和郑康道春日三首》的创作时间虽已无从考证,但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心态和审美取向。
  • 这首诗不仅在宋代广为流传,也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洪的《和郑康道春日三首》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