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讯中秋月,瞥见一眉弯。婆娑桂影,今年又向桂林看。蓬矢桑弧初度,罗带玉簪旧识,俯仰十年间。记得老坡语,颓景薄西山。
碧虚人,应笑我,已苍颜。岁寒耿耿,不改惟有寸心丹。目断风涛万里,梦绕烟霞一壑,老矣甚时闲。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门关。
水调歌头 · 其五戊午初度自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其五戊午初度自寿》赏析
在宋代的诗坛上,李曾伯的《水调歌头(戊午初度自寿)》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此词不仅承载了诗人对于个人生命轨迹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国情怀的无限感慨。
“问讯中秋月,瞥见一眉弯。”词的开篇,作者以询问之语引出对中秋明月的凝视,而“瞥见一眉弯”则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如弯眉一般的温柔与神秘。这样的开篇,既营造了一种静谧、沉思的氛围,又暗含人生旅途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刻。
“婆娑桂影,今年又向桂林看。”紧接着,诗人的视线从明月转向了桂树,桂花的影子婆娑起舞,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这里的“桂林看”可能指的是对故乡或故人的怀念,亦或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回顾。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蓬矢桑弧初度,罗带玉簪旧识,俯仰十年间。”这一段词句进一步展开了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诗人以“蓬矢桑弧”比喻自己初次度过的年纪,而“罗带玉簪”则暗示着曾经有过的美好记忆。“俯仰十年间”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阶段变换的淡然处之。
最后一句“记得老坡语,颓景薄西山。”则是诗人对历史的回望。这里提到的“老坡”(苏轼)既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诗人心中的楷模。这句诗词中的“颓景薄西山”,借用了苏轼诗句“西山虽摧败,东山有嘉宾”,意指尽管世事无常,但依然有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坚韧不拔。
《水调歌头(戊午初度自寿)》是一首兼具历史感和哲学深度的作品。李曾伯以其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同时又不失个人的感悟和追求。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对桂影桂花的咏叹以及对于个人经历的回忆,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