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分虽深迹却疏,君居东婺我西湖。
儿曹方喜承毛檄,父执应容效鲤趋。
慨念旧游多宿草,仅馀二老见霜须。
诗来唤起相思梦,又向梅山得楷模。
和姜梅山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姜梅山见寄》是明代诗人汪大猷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他与友人间情感的真挚交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
投分虽深迹却疏,君居东婺我西湖。
儿曹方喜承毛檄,父执应容效鲤趋。
慨念旧游多宿草,仅余二老见霜须。
诗来唤起相思梦,又向梅山得楷模。作者简介:《和姜梅山见寄》的作者是汪大猷。汪大猷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追求。
诗句赏析: 汪大猷在诗中写道“投分虽深迹却疏”,这句话表达了尽管友情深厚,但因为地理距离的原因,彼此的接触并不多。紧接着,他用“君居东婺我西湖”描绘了两人地理位置的差异,东婺和西湖分别代表了东南和西北,暗示了他们生活的区域相隔较远。
人物关系:诗中的“儿曹方喜承毛檄”,这里的“毛檄”指的是朝廷的征召文书,而“儿曹”则指青年一代,表明汪大猷对年轻一代的寄托和期望。“父执应容效鲤趋”则是说他的父亲作为长辈应该受到尊敬和效仿。
情感表达:“慨念旧游多宿草,仅余二老见霜须”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伤,同时也展现了对两位老人的敬意。最后一句“诗来唤起相思梦,又向梅山得楷模”则表明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怀念,也是对自己文学修养的一次提升。
《和姜梅山见寄》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汪大猷作为诗人的才华以及他对友情、家国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