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
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
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
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是宋代芮烨创作的七言律诗,通过对楚州淮阴一棵古老娑罗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缩影。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芮烨。他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将情感和景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句“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展现了娑罗树经历了岁月变迁后的苍老面貌,而“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则暗示了这种生命力的不灭与古人留下的文化印记。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棵树的描写,它更像是一曲对往昔时光的挽歌。诗中提到“荒碑雨侵涩苔藓”,这可能指的是某块古碑被风雨侵蚀的情况,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时间的流逝。通过这样的自然景象来反映人文历史,芮烨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诗中的“一自移家禹会村,十年不出草堂门”,反映了诗人因某种原因离开故乡,长时间未归。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变迁或是个人心境的变化。而“旧时桑梓今看尽,夜夜九山劳梦䰟”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和怀旧的情感。这里的“九山”,可能是指作者居住或曾经活动过的地区,而“劳梦䰟”则表明了诗人对这些地方的深切怀念。
诗歌的结尾部分也值得关注。“太守中都爱育才,南风五马散荒埃。香分鱼藻宾筵秩,诗奏菁莪教席开”可能描述了诗人在禹会村期间的社会交往以及教育工作,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贡献。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的诗歌,也是一首能够引人深思的文化作品。它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和个人经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