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逍遥避百愁,年来频向此中休。
檐前山势翠相照,床下冰纹清不流。
萦带夕阳移画舸,留连明月卧前洲。
高僧会取栖迟意,应有人来怅昔游。
南漪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漪堂》是宋代诗人沈遘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沈遘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下面对《南漪堂》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沈遘,字文通,是杭州钱塘人,生于1028年,卒于1067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还是一位在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他的仕途经历颇为丰富,从江宁府通判、知制诰到知杭州,再到开封知府等职,均显示出其明于吏治且令行禁止的能力。沈遘还曾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并拜为尚书右丞。尽管沈遘的政治生涯中不乏成就,但他最为世人所知的还是在文学上的才华横溢,尤其是诗歌创作更是受到赞誉。
原文节选:《南漪堂》全文如下:
山绕湖堂寺绕山,平生愿向此中闲。
青云白水相浮荡,野客高僧独往还。
少年自嫌轩冕累,因循将恐鬓华斑。
湖上逍遥避百愁,年来频向此中休。作品鉴赏:沈遘通过《南漪堂》,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间自在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疲惫的反思。诗中“山绕湖堂寺绕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自然景观,反映出诗人追求的精神寄托。“平生愿向此中闲”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此外,通过“野客高僧独往还”,诗人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由精神的崇尚。
《南漪堂》作为沈遘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也是宋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与艺术追求,也能进一步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