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招贤馆

儿时客衢州,尝过招贤馆。
主人敬爱客,置驿极安便。
堂前花作屏,堂后竹成援。
人来铜步岭,路异玉玉县。
回头四十载,兴废眼中见。
重寻旧馆盟,井径无复辨。
沉吟茂林缺,怅望佳石转。
道逢里监门,难我曾识面。
白头相劳苦,语已涕双泫。
破屋为少留,天寒雨如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招贤馆》是宋代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也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藻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骈文见长,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儿时客衢州,尝过招贤馆。
    主人敬爱客,置驿极安便。
    堂前花作屏,堂后竹成援。
    人来铜步岭,路异玉玉县。
    回头四十载,兴废眼中见。
    重寻旧馆盟,井径无复辨。
    沉吟茂林缺,怅望佳石转。
    道逢里监门,难我曾识面。
    白头相劳苦,语已涕双泫。
    破屋为少留,天寒雨如线。

  2. 诗歌赏析:《宿招贤馆》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感慨的诗作,通过描绘昔日在招贤馆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期待。汪藻通过对招贤馆的描述,展现了其建筑之美及周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变迁。

  3. 创作背景

  • 汪藻的诗歌创作跨越了多个时期,而《宿招贤馆》的创作背景则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据资料显示,汪藻在年少时曾游历衢州,并有过一次短暂的停留体验招贤馆。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汪藻抒发个人感慨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之作。
  1. 文学价值
  • 《宿招贤馆》不仅体现了汪藻的文学才华,还折射出宋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宋诗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汪藻的《宿招贤馆》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的诗歌,更是宋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过去的回忆与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