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蒌蒿宜作河豚羹》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辛弃疾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的原文如下: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蝟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首句“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以河豚比喻有毒之物,暗指某些事物虽小却足以致命,警示人们警惕那些看似无害而实则有害的事物。第二句“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则表达了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蒌蒿虽普通,却能洗净河豚的毒素,象征着平凡中的卓越与伟大。后两句通过“卫青混奴仆”与“园绮成骨肉”的对比,描绘了从平凡到尊贵的转变,强调了通过不懈努力可以取得非凡成就的道理。
《蒌蒿宜作河豚羹》不仅是辛弃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通过对河豚及其替代品蒌蒿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社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