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蝶恋花 · 送祐之弟
介绍
《蝶恋花·送祐之弟》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辛弃疾,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以其豪放派的风格、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国家统一的热情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不乏描绘祖国河山的细腻之作。
- 文学价值:在现存的600多首词中,辛弃疾的词展现了他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的特色。他的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表达了他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察。
- 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词作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使得其词作在风格上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婉约之处。他通过这些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 创作背景:辛弃疾的词作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家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辛弃疾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 作品赏析:《蝶恋花·送祐之弟》是辛弃疾众多作品中的一篇,它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离愁别绪的复杂性和深度。其中,“衰草残阳三万顷”描绘了荒凉的景色,而“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悲伤。最后两句“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则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无力感,以及对更多未可知之事的恐惧。
辛弃疾的《蝶恋花·送祐之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一词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
注解
祐之:宋·陈傅良《止斋文集·卷四十二·跋辛简穆公书》云:“简穆公行藏见国史,且天下能道之,余不复道。曩余守桂阳,岁旱,流言往往以郴 桂间民略死徙矣。祐之时在长沙幕府,具以所闻言之故帅直徽猷阁 潘公德鄜(fū),潘公下其说两郡,盖甚侵余与丁端叔也。余二人颇恨,然忌幕府不敢白。已而识祐之,乃佳士耳。余既相得,会他郡巡检下军人廪不继,属祐之即其庐劳苦之。天大寒,弥两月,雨雪没马股,祐之崎岖行尽阖郡,得军中人之心以归。余方恨贤劳,而祐之欣欣无一咎言。以是益知其人:茍便于民,虽极言不以为口过;茍不便于身,虽忘言可也。简穆公为有后矣。”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六·跋辛企李得孙诗》:“辛公以直道劲节竟忤时相,閒废退藏者十有馀年。既得一孙,赋诗自慰。优游平淡,气恬而意新,有德之言也。然晚预大政,名德昭垂,以享高寿。今其孙颀然出而世其家矣。天之祐善,顾可量耶。”据此二文,知祐之为辛次膺之孙。又稼轩有《西江月》一首,广信本题为“寿祐之弟”,四卷本丁集则为“寿钱塘弟”,是必祐之曾为钱塘县令。查《咸淳临安志》所载南宋 钱塘县令中,程松之后为辛助,“助”与“祐”义颇相属,其即为祐之当无疑。又查南宋·刘宰撰《漫塘集·卷三十四·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述》:“次刍女四人,婿(xù)辛助、韩居仁、赵善部、李伯恭。助官朝奉郎新知荆门军。”谓范南伯有女四人,辛助即范氏四婿之一也。
斜阳:四卷本甲集及《花庵词选》作“残阳”。
孤鸿影: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会少离多:古诗:“百年能几何?会少别还多。”
整顿:广信书院本作“顿整”,玆从四卷本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