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种梅菊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
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只今何处向人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种梅菊》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梅花和菊花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经典之作:

  1. 作品原文:《浣溪沙·种梅菊》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
    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只今何处向人开。

  2. 作者介绍

  •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政治家。他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以其豪放派词风著称于世。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还曾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许多关于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他的一生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政治抱负,其诗词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 词中意象分析
  • 孤芳自赏:词中的“百世孤芳肯自媒”表达了一种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有独立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
  • 推排:这里的“直须诗句与推排”意味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同样适用,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
  • 诗酒之趣:通过“唤近酒边来”,辛弃疾展现了与友人共饮时的愉悦场景。这反映了古代文人雅集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享受当下,与朋友共度欢乐时光。
  • 自然之美:词中的“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植物,菊花和梅花。这些植物常被视为高洁、坚强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将这些象征应用到个人品格的提升上,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 开放性:结尾处的“只今何处向人开”表达了一种开放的胸怀,即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美好的事物。这种心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浣溪沙·种梅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高度,更在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首赞美高洁品质的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性和独立的指南。

注解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wò),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

渊明:广信书院本作「陶潜」,玆从四卷本乙集。

肯:「岂肯」之意。

推排:考较、安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