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添字浣溪沙 · 三山戏作
介绍
辛弃疾的《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的上片以回忆闲居带湖时的生活为开端,通过隐居时的自由生活与官场束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前途不测的命运和官场压抑生活的担忧。词中,辛弃疾以“记得瓢泉快活时”起兴,回忆了在瓢泉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被重新启用到官场中来。这种从自由自在到被迫应对的现实反差,构成了词中的重要主题——人生境遇的变迁。
在词的下片,辛弃疾用“绕屋人扶行不得”,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虽然身处官场,却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只能被外界力量所左右的状态。而“闲窗学得鹧鸪啼”则反映了他在无奈中的自我慰藉和对自由的渴望。尽管现实环境使他不能如愿以偿地享受诗酒风流,但他仍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试图在诗书之中找寻精神寄托。
最后两句“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更是凸显了辛弃疾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力感和逃避现实的选择。他似乎在向自然寻求答案,希望通过自然界的警示来警醒自己回到更加自由的境地。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
这首《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通过对个人生活的追忆、对现实环境的反映以及对未来的选择,展现了辛弃疾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至今仍被后人传诵,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注解
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瓢泉:《铅(yán)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鉴。」按:据《铅(yán)山志》,期思渡亦在县东二十五里,则瓢泉者当即稼轩访泉于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韩淲《瓢泉》诗:「凿石为瓢意若何,泉声流出又风波。我来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颜情味多。」
“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句:宋·胡仔《苕(tiáo)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东坡五》:「東坡云:『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宋眞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杞人楊朴能爲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惟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灑,且莫倡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頑皮。』」上大笑,放還山。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謂妻子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句: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此生已愧须人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鹧鸪》:「【集解】……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哥也』。」
「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杜鹃》:「【释名】……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说者遂谓杜宇化鹃,讹矣。鹃与子巂(guī)、子规、鶗鴂(tí jué)、催归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其鸣若曰『不如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