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赠歌者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 · 赠歌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作。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歌者的赞赏与爱慕。下面将对《如梦令 · 赠歌者》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以其豪放派词风著称于世。他的词作广泛涉及爱国主题,反映了他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和个人抱负的执着追求。

  2. 创作背景:据词序可知,辛弃疾在政治生涯中曾因抗金主张与当政主和派政见不合而遭到排挤,最终落职退隐。在这段失意时期,他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 赠歌者》,借以表达自己对歌声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3. 词句原文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4. 词句注释

  • “韵胜仙风缥缈”:形容歌声之美,如同神仙之风般超凡脱俗。
  • “的皪娇波宜笑”:描绘女子眼神含羞带媚,仿佛美人鱼般迷人。
  •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充满感染力和魅力。
  • “清妙”:指歌声清新美妙。
  • “留住飞云多少”:比喻歌声悠扬动听,仿佛能留住飘动的云彩一般。
  1. 词的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歌者的形象,将声音、表情、动作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感表达:词中的歌者不仅仅是一个演唱者的化身,更是一个承载着作者情感和理想的象征。通过对歌者的描写,辛弃疾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梦令 · 赠歌者》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更是辛弃疾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以及文学创作的丰富内涵。

注解

如梦令:词牌名。此调本名《忆仙姿》,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Xù)创调,词存《尊前集》。宋苏东坡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周美成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东泽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馀音》词名《无梦令》。魏道辅双调词名《如意令》。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而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少游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东坡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後,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的皪娇波宜笑」句:《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郭璞曰:「鲜明貌也。」师古曰:「皪,音『砾』。」

「留住飞云多少」句:用响遏行云意。《列子·卷五·〈汤问·薛谭学讴〉》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lì),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