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春日有感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乱红点点团香蝶。过墙一阵海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年年此际伤离别。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春日有感》是宋代词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词,全诗如下:
红雨纷纷,绿云低护,海棠不惜胭脂色。飘零落故国天涯,空梦啼鹃残月。

万里江山愁锁,百年身世悲欢,不堪回首旧烟霞。
东风吹断柳花飞絮,一片春心无着处。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的感慨。红雨纷飞、绿云低护海棠,象征着青春韶华易逝;”空梦啼鹃残月”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漂泊时的心境与孤独感。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映衬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忧愁。

这首作品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悲欢的深深忧虑。全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体现了王

注解

踏莎行:词牌名。明 杨升庵《词品》云:「唐 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按:今查清 彭南畇等所辑《全唐诗》,韩君平诗并无「踏莎行草过春溪」之诗句。唐 陈羽《过栎阳山溪》诗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句,今订正之。莎,即莎草,为一种常见之野草,夏季开花,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曰「香附」。踏草,亦曰「踏青」,为唐 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北方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故「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此调为北宋新声。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谓调名创自北宋寇莱公。此调为重头曲,前后阕相同;每阕由两个四言句和三个七言句组成,第三句与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故奇句与偶句较为协调。每阕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金词注「中吕调」。曹宗臣词名《喜朝天》,赵仙源词名《柳长春》,《鸣鹤馀音》词名《踏雪行》。双调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曾纯甫、陈同甫词添字者,名《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