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令 · 迢迢征路

迢迢征路,又小舸、金陵去。西风黄叶,淡烟衰草,平沙将暮。回首高城,一步远如一步。
江边朱户,忍追忆、分携处。今宵山馆,怎生禁得,许多愁绪。辛苦罗巾,揾取几行泪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品令·迢迢征路》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之一,以其豪放词著称于世,同时也不乏婉约之作。《品令·迢迢征路》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与思考。

辛弃疾的《品令·迢迢征路》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远方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层次丰富而意境深远。

词中的“西风黄叶,淡烟衰草,平沙将暮”描绘了一幅秋季江南的凄凉景色。这种景象不仅烘托出旅途的艰苦,更增添了离别时的感伤情绪。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他的孤独与无奈。

“回首高城,一步远如一步”,这里的“高城”象征着辛弃疾心中的故国或故乡,他在这里回望,每一次的移动都显得如此艰难,如同距离自己的家园越来越远。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深刻地反映了辛弃疾心中的矛盾与挣扎。

“江边朱户,忍追忆、分携处”则进一步揭示了辛弃疾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这里的“江边朱户”象征着过往的繁华和欢聚,而“分携处”则是指分别的时刻。这些回忆不仅让辛弃疾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也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

“今宵山馆,怎生禁”一句,表达了辛弃疾对未来的无奈和恐惧。他只能在山馆中度过漫长的夜晚,无法抑制内心的思念和焦虑。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受,使得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更加复杂而深邃。

辛弃疾的《品令·迢迢征路》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文人政治家的复杂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词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南宋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注解

品令:词牌名,又名《品字令》、《思越人》、《海月谣》。品: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有大品、小品之别。大品类似于法曲中的「散序」,无拍,故未被用作词调;小品短于大品,有拍,可用作词调。令:亦为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源自「酒令」,多以流行小曲充之。品令:意为有拍的小品所演绎的令曲。此为调名源自音乐的解释。又,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云:「引见群臣于光极堂,宣示品令,为大选之始。」此则指选拔官吏的格令。清陈午亭、王拙园等《钦定词谱》云:「王行词注『夷则商』。宋人填《品令》者,类作俳语。」调见北宋欧阳永叔《醉翁琴趣外编》。此调又名《品字令》、《思越人》、《海月谣》。」此调以曹元宠《品令·乍寂寞》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阕四句三仄韵,后阕四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一字,前阕五句三仄韵,后阕四句两仄韵等十一种变体。

「回首高城,一步远如一步」句:唐·欧阳行周《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又宋·陆放翁《老学菴笔记·卷一》:「建康城,李景所作。其高三丈,因江山为险固,其受敌惟东北两面,而壕堑重复,皆可坚守。至绍兴间,已二百馀年,所损不及十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