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十日尽山行,北去前驱野稍平。
边日照人如月色,野风吹草似泉声。
诗四首
相关推荐
【注释】: 南来:从北往南走。十日:十天。尽:全部。山行:山路行走。前驱:前面开路的。野稍:田野。平:平坦。边日照人如月色:边地日影照耀的人好像天上的月亮一样。风声:风的声音。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华州弃官,携家出蜀,一路跋涉到夔州。途中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四句,写旅途见闻。首联写初入蜀地,山高林密,十分艰险,但很快就过去了。颔联写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
诗句翻译:猎骑在战场上盘旋,仿佛一幅画无法完成。 1. 鸣笳悲咽愁须绝: - 描述战场上的哀伤与悲怆,通过“鸣笳”和“悲咽”,描绘出战场的悲壮氛围。 - “愁须绝”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忧愁情绪,如同断肠人一般,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 2. 猎骑盘旋画不成: - 猎骑在战场上盘旋,如同难以完成的画作,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复杂与混乱。 - 通过“画不成”这一表达,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我如秋蝶未忘情,对此寒花叹此生”译为: 如同秋天的蝴蝶未能忘记旧情,我看着这寒冷中的花朵感叹自己的人生。 “常愧老来亲拄杖,看花不似蝶身轻”译为: 常常因为年老而依靠拐杖前行感到惭愧,观赏花朵时感觉并不如蝴蝶轻盈自在。 注释与赏析: 1. “秋蝶”:这里比喻诗人自己像一只秋天的蝴蝶,虽然已经衰老但心中仍然怀揣着对往昔爱情的怀念之情。 2. “寒花”:指在严寒中开放的花朵
《芙蓉堂下水溟溟,老去难禁此段清。唤取王郎吹玉笛,愁来要听水龙声。》是宋代诗人崔鶠的组诗作品之一,共四首。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 1. 诗意解读: - 芙蓉堂下的水波浩渺:芙蓉堂的水潭广阔无垠,水面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岁月流转难以阻挡的清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难以抵御这种清新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 呼唤友人吹奏玉笛: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想要呼唤朋友
荒蒲乱苇簇人烟,指点江州一望间。 惜取看人闲目力,琵琶亭上看庐山。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注释 - 荒蒲乱苇簇人烟:形容荒凉地区的人烟稀少,荒芜的芦苇和杂乱的蒲草聚集在一起。 - 指点江州一望间:用指点的方式描述远处的江州风景,给人以广阔的视觉感受。 - 惜取看人闲目力:珍惜观看美景时不受干扰的目光。 - 琵琶亭上看庐山:在琵琶亭上观赏庐山的景色。 2. 翻译与译文 -
第一首 屯云塞望蔚青林,刻雪停空立皓禽。 南渡长淮才一水,令人便起五湖心。 注释: 屯云:指山峦重叠的云海。塞望:指在边塞远望。蔚青林: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树林。刻:指积雪凝结成冰。停:指停留。空:指天空。皓禽:白色的鸟。 南渡:指南渡江。长淮:指长江。才一水:仅一条江水。五湖:即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五大湖泊,合称五湖。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站在高处眺望江南景色时的心情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是对一个女子的描写。 第一句“盈盈高楼女”描述了一位站在高楼上的美女。 第二句“粲粲红粉妆”描绘了这位美女精致的妆容,如红粉般鲜艳。 第三句“灼灼耀容华”,形容她的容貌光彩照人。 第四句“粲粲__衣裳”,则描述了她华丽的衣裳。 第五句“丹唇激浩齿”,“丹唇”和“浩齿”都是形容美女的牙齿,而“激浩”则表达了一种美丽而有力的感觉。 第六句“鬒发婉清扬”
【注释】 名都:指京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秀艳:美丽动人。 三五:指农历五月。古人认为五月是阳气最盛之时,万物皆荣。 神逸:超脱尘世,精神爽朗。 六门:指城门。交长衢:纵横交错的大道。 窗中:从窗户里向外看。晓日:拂晓的阳光。 万夫:万人。不可匹:无与伦比。 君子:这里指贵族或达官贵人。 严礼聘:郑重地以礼相邀。 承筐:捧着一个竹筐。富充积:财富丰厚。 嘉耦:美好配偶。好逑:理想的配偶。
【注释】 珠玉含泽辉,妖女□容华。 门巷多履綦(qī齐,古代一种高底鞋),□冶市门夸。 纷纷容悦已,日暮宿倡家。 译文 珍珠和美玉闪耀着光泽,美女们穿着华丽的衣裳。 街道上到处是高高的鞋跟,商人们夸口说自家的货色好。 那些女子纷纷打扮得十分美丽,天黑了都去戏子家中做客。 赏析: 共四首,为组诗。此篇写商人与歌女的情欲之事。前两句写歌女的美丽动人,后两句写她们卖笑于妓院的情景。全诗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