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中春事晚,山谷道人上山坂。
鼻端山矾花气浓,怪底经行众芳苑。
一种风姿极可人,幽姿正色相鲜新。
素馨籍甚不足意,黄淡羞涩终非真。
山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黄龙山中春事晚,山谷道人上山坂。
鼻端山矾花气浓,怪底经行众芳苑。
一种风姿极可人,幽姿正色相鲜新。
素馨籍甚不足意,黄淡羞涩终非真。
山矾 黄龙山中春事晚,山谷道人上山坂。 鼻端山矾花气浓,怪底经行众芳苑。 一种风姿极可人,幽姿正色相鲜新。 素馨籍甚不足意,黄淡羞涩终非真。 注释: 1. 黄龙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因山峰呈黄色而得名。 2. 山谷道人:指诗人自己。 3. 山矾(fán):一种花卉,花瓣呈白色或淡黄色,香气浓郁。 4. 众芳苑:指美丽的花草园,这里比喻山谷道人经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美好的花朵。 5. 风姿
注释:山矾(木槿)的叶子在枝头,雪花繁复。它只是被农民插在发髻里,显得十分可爱。 不枉涪翁初着句,能令大士久开颜:这诗是杜甫写给木槿花的,意思是说,你虽然只被插在田家妇女的发髻上,但你的美丽和香气却可以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他写此诗是为了献给当地一位名叫涪翁的人。涪翁是一位喜欢栽培花卉的人,他养了很多很多的花,所以被称为“花奴”。杜甫看到这位花奴种的花非常美丽
【注释】 山矾:木犀科植物山矾的果实。 七里香风远:指山矾花盛开时,香气四溢。 山矾满路开:指山矾花开遍野。 野人:指没有知识的人。 所贱:被认为不珍贵。 移动:移植。 却难栽:难以移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写山矾花来比喻没有知识或才能的人,并指出他们虽能“移动”但却难以“栽种”,表达了对这种人的鄙视和厌恶。 首句“七里香风远”,描写了诗人所见之景:“山矾满路开”
注释: 水仙花委蛇(弯曲)地垂挂在江边,梅树老矣。架上的酴醾(túmíng,即山矾)雪未融开。千斛妙香留不住,要分与山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注释: 1 山矾,即山矾花,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花形似栀子花。 2. 香远花繁叶耐冬:指山矾花朵芳香,花瓣繁多,叶子耐寒,能够忍受冬季的寒冷。 3. 人人道与木犀同:木犀,即桂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中的佼佼者。 4. 一般赛得木犀过:意为山矾与木犀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5. 能为人间报岁丰:指山矾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丰收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矾的特点和作用
注释: 折来随意插铜壶,能白能香雪不如。 把山矾折下来,随意插在铜壶中,虽然它能够发出白色的光,也能够散发出香味,但是和雪花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 匹似梅花输一著,枝肥叶密欠清癯。 相比之下,山矾的枝条肥厚,叶子茂密,却显得不够清新瘦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山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首句“折来随意插铜壶”,描绘了一幅山矾随意插在铜壶中的生动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分析。“本自托山谷”,诗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山矾比作有灵性的植物,说它是在山谷中生长的。“年年春暮开”,写山矾每年春天末才开花,是因为它怕冷。“野人不爱惜,折送满城来”,写那些不懂得珍惜的人随意折花送给城里的人们,使山矾被大量采撷后凋零。“皓雪千枝积,香风十里回”,写冬天时,山矾的枝条上挂满了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