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炊出避寇,中夜尚伤弓。
赤地眠枯秸,青天入短篷。
可怜穷白叟,所至聚黄童。
老耳虽多聩,时闻话相公。
书事四首
相关推荐
《书事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四首。此诗第一首写战争期间的困苦生活和对战争的厌倦。第二首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第三首写战乱中的百姓生活,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第四首描写诗人在兵荒马乱中的生活。 译文: 早上起来煮饭时为了躲避敌人,到半夜还担心弓弦会响。 赤贫的土地上只有枯草,天空中没有一片云彩。 可怜那些贫困的老人,到处都有黄头发的孩子。
【注释】 坎壈(qiǎnxī)乾坤志 :指立志要像天地一样伟大。坎,坑陷;壈,不平。 苍茫宇宙身 :形容胸怀宽广,志向深远。 十年犹铩(shā)翮(hé) :比喻长期未能施展才华,如鸟儿的翅膀。铩,鸟的羽毛,引申为才能;翮,鸟的硬羽,喻指才干。 尺泽(zé)岂游鳞 :意为即使是极小的地方也不会成为鱼儿遨游的场所。尺泽,极小之水;游鳞,鱼在水中自由游动。比喻处所狭小,无法施展抱负。
这首诗的主题是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句解释: 1. 不必翻金匮,何须校石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需要去查阅金匮(古代的一种记录历史的工具)来了解历史,也不需要去比较石渠(古代的一种文献收藏)来评价历史。这里的关键词是“金匮”和“石渠”,都是古代的文献收藏工具,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
【注释】 书事四首(选二) 两月窜荆棘,愁生只自怜。屈盘茅屋底,擎跽野人前。尽室逾百指,看囊无一钱。长安望不见,何日静戈鋋。 【赏析】 这是诗人被贬后写的诗。第一首是说作者在荆棘丛中奔走了两个月。第二首写自己家中贫困,妻子儿女饿死的惨状,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怨恨和对现实的不满。全诗语言通俗,感情强烈,风格朴实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注释】: 闻道:听说。 舆图:国家版图。 次第还:依次返回。 黄河:潼关以西的河流,是古代的交通要冲。 抱:环绕。 潼关:古关隘,位于今陕西渭南市潼洛镇,北临黄河,南接华山。 小驻:稍微停留一下。 平戎:平定叛乱。 帐:帐篷。 饶益南亭:饶州(今江西鄱阳)的南亭,这里指在饶州南边的亭子上观看华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任饶州刺史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康的祝愿
关中父老望王师,想见壶浆满路时。 寂寞西溪衰草里,断碑犹有少陵诗。 注释:关中的父老乡亲们盼望着朝廷派出军队收复失地,想到那时他们可以举杯相庆,为朝廷的军队举行欢迎仪式。然而,当他们看到西溪边荒芜的小路上只有自己一人行走时,不禁感到无比寂寞和冷清。此时,他们发现路边一块被风雨侵蚀的石碑上刻有杜甫的《哀江头》,这首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战争的不满,因此他们感慨万分。 赏析
注释:鸭绿江和桑干河都是汉天,战火传报自会越过祁连山。儿子的功名与我何异,只恨没有快马可以鞭打。 赏析: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被贬谪时所作的。当时他正在边远的岭南地区任职。诗中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战场景象:鸭绿江和桑干河一带的汉天之上,烽火连天;从这烽烟之中传来的战报,自然会越过祁连山。诗人在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接着,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远方:儿子的功名与我相比,又有何不同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一:九天清跸响春雷,百万貔貅扈驾回。 - 注释:“九天清跸”意为皇帝出行时,天上有清道的鼓乐声。“响春雷”则形容鼓声如同雷霆一般响亮。“百万貔貅”是指军队,貔貅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这里用来比喻士兵。“扈驾回”则是指跟随皇帝出行。这句话描绘了皇帝出行时的壮丽景象和士兵们的威武之气。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行时的景象